«

皮肤第一道屏障——皮肤微生态,想要健康美肌,可别让它失衡了

VmaxStar 发布于 阅读:55 美学


近年来,与皮肤微生态相关的护肤理念,是较为热门的话题之一。


科学研究发现,皮肤微生态与皮肤健康密切相关,许多皮肤问题及皮肤疾病都与皮肤微生态的失衡有关,而纠正微生态失衡是治疗或改善这些皮肤问题的有效方法。


因此,在皮肤管理领域,越来越重视对微生态平衡的调节。

尽管但它不被人们广泛认知。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跟着本期的「皮肤管理小课堂」,对皮肤微生态来个“抽丝剥茧”~


什么是皮肤微生态?


皮肤微生态,是由细菌、真菌、病毒、螨虫和节肢动物等各种微生物与皮肤表面的组织、细胞、各种分泌物、微环境等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


皮肤上的微生物,统称为皮肤微生态群,是皮肤生理学和免疫的基础。


简单来说,皮肤微生态指的是附着在我们皮肤表面、能够与我们人体和谐相处的微生物所形成的一层保护膜。

研究表明,人体皮肤携带的微生物中,74-80%为细菌,5-10%为真菌,10-20%为病毒。由此可见,细菌是构成皮肤微生态的主要微生物。


而在细菌当中,丙酸杆菌属23%、棒状杆菌属22.8%、葡萄球菌属16.8%,这些是构成皮肤表面微生物群在的主要细菌。

皮肤微生物菌群主要由两大类别构成,分别是常驻菌和暂驻菌。

常驻菌主要包括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和马拉色菌。常驻菌通常是共生微生物,与宿主保持着动态平衡关系,一般对宿主无害,而且还可以抑制外袭致病


暂驻菌一般是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后获得,如通过握手、玩手机等动作,获得在皮肤短暂停留的机会。暂驻菌通常为病原微生物,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皮肤微生态与皮肤健康

在一般情况下 ,不仅正常菌群与人体保持着动态平衡 ,而且菌群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形成强大而稳定的动态平衡。


平衡皮肤微生态有利于维护皮肤健康但是当皮肤屏障受损和菌群失调时,某些正常寄居于人体皮肤上的菌群,会刺激皮肤,进而引起各种皮肤问题,如干燥、瘙痒、痤疮、皮炎、色斑、老化等比较严重的还会使外部病原体侵入或正常皮肤微生态菌群转向致病菌,从而导致感染性疾病。

微生态菌群与皮肤是互利共生的:皮肤为微生态菌群提供了温暖湿润又营养丰富的生存环境;皮肤表面的部分微生物能将皮脂腺产生的皮脂转化为天然保湿剂,或通过改变定植部位pH值,建立一个影响致病菌定植的微环境。


皮肤微生态的生理功能

① 参与皮肤组织代谢


皮肤表面部分微生物能分解皮脂腺分泌的皮脂,产生游离脂肪酸,降低皮肤表面酸碱度(所以皮肤呈弱酸性),且可以中和沾染在皮肤上的碱性物质,抑制致病菌的生长。


② 营养作用


脱落的皮肤角质是可以供微生物生长或细胞吸收的,但是皮肤角质的大分子物质是没有办法被直接吸收的,需要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降解为小分子物质以营养皮肤。


皮肤细胞及间质含有的水、糖、电解质(钾、钠、钙等)等也可以算是皮肤菌群的培养基,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③ 免疫作用


皮肤常驻微生物与宿主之间不仅存在共生关系,还能激发宿主适当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使宿主更强有力地对抗病原体的感染。


皮肤常驻微生物可以直接或通过调控皮肤的角质形成细胞而间接分泌抗菌肽,以抵御外界病原菌定殖;还可分解角质细胞碎屑或脂质,辅助乳化皮脂膜,维持表皮酸性环境,以抵御外界病原菌定殖。


④ 自净作用


皮肤菌群中常驻菌丙酸杆菌和共生菌表皮葡萄球菌等分解皮脂形成游离脂肪酸,使皮肤表面处于偏酸性状态,可以拮抗许多过路菌种的生长繁殖。


⑤ 屏障作用

皮肤的常驻菌有层次并且有序地定植在皮肤上,犹如一层生物膜,不仅对皮肤起占位保护作用,而且直接影响定植抗力的建立,使外来致病菌无法立足于皮肤表面,即微生态屏障。

影响皮肤微生态的因素

皮肤微生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

内源性因素:基因、年龄、性别、部位、健康免疫状况等,人体的新陈代谢、血液循环、内分泌都会对皮肤微生态产生影响。可以说每个人的微生态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如同人的指纹一样。

外源性因素:地域、气候、居住环境、季节、紫外线、生活方式、卫生习惯、化妆品的使用、药物使用等。

如何维持皮肤微生态



①通过合理饮食、合理运动等加速新陈代谢。


②合理清洁皮肤,既不应过度清洁破坏菌群多样性,也不应忽视通过清洁减少有害菌在皮肤上的短暂停留。

③可以通过微生态制剂滋养和重建皮肤正常菌群。

皮肤微生态,可为皮肤提供第一道抵御防线,为了保护皮肤的健康和美丽,因此我们要善待皮肤正常菌群,保持皮肤微生态平衡。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下周六的「皮肤管理小课堂」咱们不见不散哦~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